評論

生命風華是藝術追求的精神指標,沒有了這種記載,歲月全然只會成為逝水…
所有從事創作的人都會同意我的看法:只有技術不成藝術,用道藝交融所呈現生命的風華,須要在歲月裡日日耕心、修煉,修煉的工具是是所有創作者物我交融的本領:如同瑞芬,人在筆中,人在墨中,人在色裡,人在相裡,人也在布裡,又擦、又拓、又塑、又蝕…..,一試再試。

評論

傳統文人思維的當代形式呈現─談連瑞芬《聆聽的瞬間》  
洪建全基金會刊 2010.12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李秉原


在傳統水墨畫逐漸勢微的今日,當代的藝術家們要創作中國水墨畫是件辛苦的事,他們必需面對比前輩—古代文人畫家更嚴苛的條件。中國傳統水墨與西方追求的形式變革不同,水墨畫注重地是畫外的意境,藉由繪畫寄托畫家內心的「胸襟」與「情懷」,是一種深厚的傳統文人修養,古代文人多半精通琴、棋、書、畫,實乃文人修養一以貫之的多面向呈現。

現代的創作者雖然畫得出水墨的皮,卻很難體現水墨的骨,畢竟現代已經不再具有過去這樣的傳統國學涵養與成長的環境;另一方面創作者很難走回過去的老路,需要配合時代的演變發展出新的活路,因此作為一位稱職的當代水墨畫家,中西雙修是基本的條件:除了要了解當代藝術思唯,更需具備深厚的國學素養。

8月於覓空間展出的當代水墨畫家連瑞芬,剛好具備這樣的成長背景:從小跟隨父親習書、大學就讀中文系為她的國學奠基;之後至法國學藝,與西方美術脈絡做最直接的接觸。這次連瑞芬第一次進行複合型式的呈現,現場展示她所有創作的類型:畫、詩、書、攝影,作品數量龐大且形式豐富令人目不暇給,尤其是水墨與新詩展現了她個人獨創的風格。

© Copyright 2019, All Rights Reserved 連瑞芬官方網站 ︱ Designed by RUMOTAN 儒墨堂
TEL:02-89935275 Mail:service@rumotan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