傳統文人思維的當代形式呈現─談連瑞芬《聆聽的瞬間》
洪建全基金會刊 2010.12 李秉原
在傳統水墨畫逐漸勢微的今日,當代的藝術家們要創作中國水墨畫是件辛苦的事,他們必需面對比前輩—古代文人畫家更嚴苛的條件。中國傳統水墨與西方追求的形式變革不同,水墨畫注重地是畫外的意境,藉由繪畫寄托畫家內心的「胸襟」與「情懷」,是一種深厚的傳統文人修養,古代文人多半精通琴、棋、書、畫,實乃文人修養一以貫之的多面向呈現。
現代的創作者雖然畫得出水墨的皮,卻很難體現水墨的骨,畢竟現代已經不再具有過去這樣的傳統國學涵養與成長的環境;另一方面創作者很難走回過去的老路,需要配合時代的演變發展出新的活路,因此作為一位稱職的當代水墨畫家,中西雙修是基本的條件:除了要了解當代藝術思唯,更需具備深厚的國學素養。
8月於覓空間展出的當代水墨畫家連瑞芬,剛好具備這樣的成長背景:從小跟隨父親習書、大學就讀中文系為她的國學奠基;之後至法國學藝,與西方美術脈絡做最直接的接觸。這次連瑞芬第一次進行複合型式的呈現,現場展示她所有創作的類型:畫、詩、書、攝影,作品數量龐大且形式豐富令人目不暇給,尤其是水墨與新詩展現了她個人獨創的風格。
關於水墨創作,連瑞芬自行開發出新的形式,將水墨繪於西洋畫布上,藉由不斷地實驗成功地結合水墨與畫布的特質,產生出同時具有水墨的暈染效果與具有立體堆疊感的筆觸,這樣的手法在繪製山水畫時格外有效果,使山水畫添增了立體性與遼闊感。
而新詩部份,連瑞芬集結個人二十年來的創作詩作,將心頭洶湧的思緒以淡雅風格絲絲宣洩而出,看似平靜雅緻讀文字,背後蘊含深厚的激情,文體是新詩創作卻以毛筆書寫成書法,新舊融合卻意外地適切,讓觀者可以細讀文字組成的精緻詩句。
結合詩、書、畫、攝影的創作形式,一如她的創作自述所言:「抽象的思維必然藉由聲音或形象完成其存在,而『聆聽』,無非是所有形式的開端。……不論哪一種藝術表現,都是聆聽自身內在的情波意動後,將之『書寫』的結果」。觀者可藉由多角度的「聆聽」,進入一位心思細膩的創作者豐富的心靈世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