畫家觀點

2011個展致詞

2011個展致詞
首先要感謝各位貴賓的蒞臨,算起來,這已經是我第七次個展,卻是頭一回舉辦開幕儀式。熟悉我的朋友大概都知道我的個性,況且自己也是比較喜歡書寫,不擅言辭。

不過這一次,我想利用這特別的機會,和大家分享一些創作的想法與心情。

我從小就喜歡藝文,不論是跟著父親學習書法,閱讀中西藝術史,或利用課餘時間學習繪畫技巧,流連各個展覽會場,這些都是我生活的一部份。大學時期唸的是中文系,但因選修楊雪梅老師的課,使我特別嚮往歐洲藝術的氛圍與環境。

而在大學畢業四年之後,才終於下定決心,要從藝術愛好者轉變成藝術創作者,接著便有赴歐洲學習藝術的五年。

大家或許覺得奇怪,既然留學歐洲,為什麼不畫油畫,而是水墨畫呢?這其實是有原因的。

在歐洲學習期間,可以接觸到許多不同國籍的留學生,而學校十分尊重學生的特質,教授們也引導我們從自己的文化及個人意趣出發,來發展個人的創作方向與技巧,於是讓我重新省思、比較東 / 西方繪畫的發展與特質。


覺察到中國水墨的運作基本上是洗濯的、減色的,迴異於西方油畫的層層堆疊加色,同時在中國傳統文化中,儒家講內省,道家重修煉,佛家悟無常,似乎都含涵蓋著「水」的多種意象。

從質性上說,水輕靈,不似油質拘泥;從精神面言,水柔韌,持久可摧堅。所以水性是亦柔亦剛,充滿變化,十足展現東方文明的智慧。於是我決定選擇水性媒材來做為創作的材料,更想進一步探索水性繪畫的各種可能性。

我選擇在棉布上進行實驗,一方面是材料取得方便,另外,也因為棉布耐得住我多次的洗濯疊色,不會破損。就這樣,棉布水性繪畫成為我創作的新方向,也透過許多嘗試開發出多種繪畫技巧。最後,便以此種論述與特色,通過教授們的審核,取得造形藝術證書。

個人相信,水性是一種特質,是根植於文化涵養的一種東方特質。而透過自己對水性的闡釋與運用,我想,應該能為水墨繪畫發展提出一個新的可能性。

我的水墨表現有三個面向:
水塑 ─ 分別利用水與布的特性,進行多層次洗濯、疊染        
衍色 ─ 拓展色彩運用,豐富視覺表現
質相 ─ 構圖在歷經多次蛻變,所留下來最理想的形質狀態

基本上我的畫是水洗出來的,在每一次的墨色濃淡乾濕中慢慢成形成色,而水性變化讓每一次呈現都是獨一無二,每一件也都無法重來或複製。另外,我對地質石岩的形成與時間形象的變化非常感興趣,所以相繼發展出有關於時間的系列創作。

<印象>、<心相>、<黑盒子>是記錄個人生命歷程的小品,<光陰帖>系列,可以看做是一幅幅的地質剖析圖,呈現了山石層岩不同的典型、韌度與面貌。<山水變>以寬闊的橫軸來轉化時間歷程,看的時候像書畫長卷一樣,慢慢觀察自然地貌的流變。

兩種系列剛好可以看出在時間的推移中,大自然於表相形貌及內在質地的變化。

其次,我想像時光是一條無影的長河,當她流經、穿蝕這宇宙大地,造就了許多瑰麗而多奇的景象,這便是我的<時光流域>系列。

另外,我很喜歡節氣的名稱,這些辭彙掂在舌上,感覺很有滋味,所以我以節氣為名,發展<歲時曆>系列,來闡釋我對四季的觀想。

<水漾>與<花靈>想藉由水的流動,表現水色輕靈、清透的特性。

然後於去年底開始發展的<光河之礫>,從大山水回到小石頭,有句話說「一沙一世界」,以小觀大,而我們從一顆小石子便能看見宇宙時間的軌跡。

同時我想每個人心中都有塊頑石璞玉,經過歲月的淘洗,自性的磨礪,生命最終能彰顯那曖曖的光芒。

十年,剛好發展出十個系列。

我的展覽名稱是<墨垠‧聖境>,意指”在水墨素材所能發揮的限界,創造具有人文思考的造像及境地”。

我的畫常常不是一地風景,而是融入時間概念的視覺圖像。

十多年的創作在此一一呈現,期盼各位的批評與指教。

© Copyright 2019, All Rights Reserved 連瑞芬官方網站 ︱ Designed by RUMOTAN 儒墨堂
TEL:02-89935275 Mail:service@rumotan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