畫家觀點

 

我個人的水墨創作,提出三個觀點作為現代水墨的發展面向:「水塑」─進行多層次洗濯,發展新技法「衍色」─拓展色彩運用,轉化成心靈與情感的寄託「質相」─構圖歷經多次蛻變,留下最理想的形質狀態
 
也就是希望引入新的材料(彩墨/布面) ,發展適合的技法(洗、拓、疊、塑) ,增加色墨應用的層面,表現具有質地變化的形象。
 
如果“水”是生之源,“墨”和“炭”便是另一個極端,兩者結合形成一種生與死的邂逅與嬗遞,這正呼應我在創作題材上所欲表達的寓意。西方早期藝術家運用彩墨或水性顏料,多以素描或草稿的形式對待,東方藝術家則因配合紙材,用以書寫、繪畫,行之久遠。
 
然而我認為創造其實是在「不疑處有疑」,「古朽中發新意」。也許好幾個世紀以來,我們都忽略水性顏料的其他可塑性。於是始自10多年前,在實驗與探索的過程中,我嘗試以布面替代紙材,經由改變畫布的吸水性,顏料的附著度,配合技巧的變化運用,可以達到許多意想不到的效果。我也因此認定,水性繪畫確有可以突破的新境界,而水墨畫也將展現另一種風貌。
 
時間是消逝的,痕跡卻是堆纍的。水墨素材在我的創作中,已不僅僅是一種材料,確切地說,透過這種物質,我找到屬於文化的、生命的象徵意義。
 
水輕靈,不似油質拘泥;水柔韌,持久則可摧堅。迴異油畫的疊層塗抹,水墨運作基本上是是洗濯的、減色的。水與色墨在畫布上來回逡巡,經歷一連串的變化與積累,圖像部分損耗了,部分卻剔透起來。10年過去,這種剔透之感愈發像一盞燈,映照出我將前行的道路,也許人少聲稀,卻是自己可以掌握與開拓的。
畫家觀點

 

和我一樣從事創作的人通常都體認到,畫作呈現的意義區分兩種,第一種是藉由所描繪的對象、色彩、構圖,喚起觀者的主觀感受。
 
我認為每一位觀者都可以,也必須,從己身的生活體驗、美感經驗出發,為他們所看到的物相下定義,做思考。因為每一個人都不同,感性與理性的切入點不同 ;每一個人的生活樣態不同,對生命的理解與追求也不同。我看待創作本身的獨特與自由,也如是看待每個人獨立的個體與自由。繪畫作品是一個引信,它為創作者與觀者製造對話的機會,去分享,去思考,去辯證。
 
畫作另一層意義,當然就在於作者與自己的對話。
 
而我在思考什麼 ?而我在追求什麼 ?時間、空間、生命三位一體。我之所以常選擇正方形的形式,是受到達文西的某些啟發,並定義那是一個空間。正方與正方的串連,那便是時間。方格中有時具象,有時抽象,代表的是生命的過程。每一次面對空白的畫布,就像面對一種未知。我匍伏其上,往往停筆瞬間,才會發現某種意象,接著進行兩個彼此的對話,直至最後,願意,呈現她存在的樣貌。
 
生命體,如果缺乏心靈的感受,就是不存在 ;非生命體,如果能引顯心靈的體悟,如同存在。
 
所以面對畫作,究竟看懂了什麼,自己最知道。
畫家觀點

10年,是個適合回顧的階段。

屬於人的藝術生命其實有限,因為人類壽命原本就不長,在下定決心往創作的路上走,多多少少總會留下一段摸索、踟躕的足跡。為的是找出自己適合的方向,為的是讓往後的每一步愈走愈堅實。

1997年,我在結束歐洲的學習返回故鄉,內心萌發的是以現代技法進行水性繪畫的創作。媒材的嘗試包含中國的墨汁,西方的墨水、炭筆、水粉、凝膠,在不同的紙、布面上發揮,摸索出多種繪畫技巧,也藉由<心象>、<印象>、<黑盒子>等系列作品陸續記錄了生活中點點滴滴的想法。

第 7 頁,共 9 頁

© Copyright 2019-2025, All Rights Reserved 連瑞芬官方網站 ︱ Designed by RUMOTAN
TEL:02-89935275 Mail:muti@rumotan.a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