畫家觀點

 

繪畫,是一種「語言」,我在創作中常與自己對話,未誕生的作品也以某些方式與我對話,像纖塵的氛圍,無聲。
 
另外,繪畫以視覺形象與觀者溝通,甚至形成一種辯論的關係──從各自不同的視界、觀點、經驗及見解。對我來說,水墨創作的過程,就像是生命與時間的淘洗,水與色墨在畫布上來回逡巡,經歷一連串的變化與積累,圖像部分損耗了,部分卻剔透起來。
 
我喜歡觀看自然,冥思物質種種的變化。想像眼與心界的各種角度,游移的,穿透的。繪畫的語言像纖塵,無聲,但自有存在的意義。

 

畫家觀點

 

傳統繪畫重要的特色在於「水」的應用,這種素材經過文學、哲學千年的演繹,具備豐富的文化性。儒家講內省,道家求修鍊,佛家悟無常,似乎都含蓋著「水」的多種意象。
 
個人在比較中西繪畫發展特色時,體驗到中國水墨的運作基本上是洗濯的、減色的,迴異西方油畫的疊層與加色,似乎呼應了傳統文化發展中的某一種追求。但我選擇色墨的素材來進行創作時,並不願受囿於既有的想法與做法,而是希望注入一股時代性與創新的面貌。
畫家觀點

 

中國傳統繪畫有一個很重要的特色,便在於「水」的應用。紙材有其親水性,筆法的生動多變因水性顏料的特質而充份開發,色墨在紙材上容易暈染,進行筆皴或乾擦,但卻不適合多層次的堆疊及筆洗,這也使得傳統繪畫的表現偏向線性、筆意與墨韻。
 
在質性上說,水輕靈,不似油質拘泥;從精神面而言,水柔韌,持久可摧堅。歌詠川水常見諸於詩詞文章,古人喜水性不僅僅在表象,更在生
命哲思中體驗。
 
而水墨的運作基本上是洗濯的、減色的,迴異油畫的疊層與加色,不正是呼應了傳統文化發展中的某一種追求?
 
所以,水性繪畫是一種特質,是可以區隔西方文化的一種東方特質。

第 8 頁,共 9 頁

© Copyright 2019-2025, All Rights Reserved 連瑞芬官方網站 ︱ Designed by RUMOTAN
TEL:02-89935275 Mail:muti@rumotan.asia